文章预览
当锂电池的寿命即将终结时,为它“注射”一针新分子,就能使它恢复原本的充电容量,甚至使得原本只能保证6-8年/1000-1500次充放电的电池,维持1万次充放电,且电池健康水平与出厂时几乎仍然一样。这是 复旦大学 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纤维材料与器件研究院、高分子科学智能中心 彭慧胜/高悦团队 完成的最新成果。相关研究以 《外部供锂技术突破电池的缺锂困境和寿命界限》(“External Li supply reshapes Li-deficiency and lifetime limit of batteries”) 为题,2月13日发表在 《Nature》主刊 。 复旦大学为这一成果的独立通讯单位 , 彭慧胜和高悦 为该论文 通讯作者 ,高分子科学系 博士研究生陈舒 为 第一作者 ,合作单位包括南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和深圳大学,研究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复旦大学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