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实验1的目的是研究在混合交通模拟公路驾驶条件下,操作人员如何响应和评估替代通知策略的效用。实验在L2级自动驾驶模式下进行,参与者被指示执行与驾驶无关的任务,并有时收到提示他们必须接管车辆的警报。呈现了三种形式的警报:警示性警报、紧急警报和分阶段警报。参与者对这些信息的反应,包括持续时间和响应方法,是考察的变量之一。实验设计采用了被试内设计,所有参与者完成了一次驾驶会话,共收到了19个系统警告。研究旨在模拟最坏情况场景,即当监测道路条件降低时的场景。实验包括两个独立变量:控制警报类型和警告模式。依赖变量包括操作者行为、参与者主观评估和视线行为。研究发现,多模态警报(视觉+触觉)导致更快的反应和更快的控制恢复,尤其是在紧迫警告下。此外,多模态警报还导致参与者更快地交出控制权,并在“即将发生”的警报后,参与者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恢复非驾驶任务。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信任度保持相对稳定,并且表示对系统有积极体验。最后,参与者对多模态警报系统表示偏好,并建议包括听觉警报。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实验目的
研究在混合交通模拟公路驾驶条件下,操作人员如何响应和评估替代通知策略的效用。
关键观点2: 实验设计
在L2级自动驾驶模式下进行,参与者执行与驾驶无关的任务,并收到提示接管车辆的警报。共收到19个系统警告,模拟最坏情况场景。
关键观点3: 独立变量
控制警报类型和警告模式,其中控制警报类型有三个水平,警告模式有两个水平(单一模式和多模式)。
关键观点4: 依赖变量
包括操作者行为(反应时间、恢复控制时间等)、参与者主观评估(信任度)和视线行为。
关键观点5: 结果发现
多模态警报导致更快的反应和更快的控制恢复,尤其是在紧迫警告下。多模态警报还导致参与者更快地交出控制权,并在“即将发生”的警报后,参与者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恢复非驾驶任务。
关键观点6: 参与者反馈
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信任度保持稳定,表示对系统有积极体验。对多模态警报系统表示偏好,建议包括听觉警报。
文章预览
目的: 实验1的目的是研究在混合交通(包括周围遗留车辆,L0级)模拟公路驾驶条件下,操作人员如何响应和评估替代通知策略的效用;即,提前通知运营商可能需要干预,而不是需要立即行动的紧急通知。对于本研究,L2级操作定义(NHTSA,2013)的两个方面很重要,并为实验设计和感兴趣的场景奠定了基调: “司机仍应负责监控道路和安全运行,并预计在任何时间和短时间内都可随时进行控制。” “系统可以在没有提前警告的情况下放弃控制,驾驶员必须准备好安全控制车辆。” 基于这些操作定义,实验1旨在探索当操作人员在短时间内使用哪种警报会更有效地控制车辆。 方法 对于实验1,进行了一次单一的长时间曝光实验。参与者首先对车辆及其操作进行了全面的熟悉,然后在L2自动驾驶模式下进行了大约90分钟的车辆体验。在驾驶过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