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人才培养 | 镜中异域:英语儿童文学作品里的中国想象——2024级英语专硕“木铎良师”读书论坛三顺利开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教育 文学  · 2025-05-24 12:25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举办的以“China in English-Language Literature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为主题的“木铎良师”读书论坛。讲座中,儿童文学专家Jessica Medhurst详细分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儿童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探讨了文化心理、权利结构及其对当代儿童文学叙事的影响。论坛包括互动讨论、小组讨论和讲座尾声的四个议题讨论,旨在探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国家形象、儿童形象以及女性儿童形象背后的权力、历史和文化因素。讲座最后,Jessica呼吁用多元视角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论坛主题与主讲人介绍

论坛以“China in English-Language Literature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为主题,由儿童文学专家Jessica Medhurst主讲。

关键观点2: 讲座内容分析

讲座中分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儿童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探讨了文化心理和暗藏的权利结构,以及这些对当代儿童文学叙事的启示。

关键观点3: 互动与小组讨论

讲座包括互动讨论和针对三本儿童文学作品中女性儿童形象的小组讨论,揭示了文学叙事中的权力结构和对中国形象的影响。

关键观点4: 讲座的启示与呼吁

讲座呼吁用多元视角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强调儿童文学作品应当用立体拼图取代单一的镜像认知,播下平等认知的种子。


文章预览

2025年5月16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2024级学科教学(英语)专硕“木铎良师”读书论坛在英东楼623开展。 在本次以“ China in English-Language Literature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为主题的论坛中,儿童文学专家、海豚出版社资深英文编辑Jessica Medhurst凭借其深厚的中英文学研究积淀,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为时间坐标,聚焦英国儿童文学中的 “中国形象”,通过文本细读与分析探讨,揭示其特定时代下的文化心理与暗藏的权利结构,及其对当代儿童文学叙事的启示。 讲座以互动讨论开篇,引导学生们思考“20世纪初英国人如何认知中国”。Jessica指出,彼时英国对中国的认知源自于“物质媒介”,例如Blue Willow青花瓷;而茶叶贸易更将“China”与“茶具、茶俗”深度绑定。这种“物”的认知亦渗透于文学创作。Charles Lamb将自己对中国瓷器的感情描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