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爱秦海

学生做作业直接复制AI生成内容?教育部:明确禁止

爱秦海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教育  · 2025-05-13 18:12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的相关内容。指南要求分阶段在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并明确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同时建立系统性防范机制以防范学生过度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此外,指南还强调了人工智能工具在教育场景中的辅助定位,并重视保护学生隐私与数据安全。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和《使用指南》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了这两份指南,旨在规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关键观点2: 分阶段开展人工智能教育

指南要求小学阶段注重兴趣培养,初中阶段强化技术原理,高中阶段注重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

关键观点3: 防范学生过度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

指南从制度规范、教学引导与角色定位等维度建立系统性防范机制,并强化教师的引导职责。

关键观点4: 人工智能工具在教育场景中的辅助定位

指南强调人工智能工具的应用边界,始终坚守师生互动的核心地位,确保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有机统一。

关键观点5: 重视保护学生隐私与数据安全

指南要求严禁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时输入敏感数据,并建立健全工具“白名单”制度。


文章预览

声明:本公众号对原创稿件享有版权,转载需注明出处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通识教育指南》)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使用指南》)。其中要求: 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教师可在课内适当使用辅助教学;初中阶段可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高中阶段允许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 《通识教育指南》指出,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通过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学生适应智能社会的核心素养。小学阶段注重兴趣培养与基础认知,初中阶段强化技术原理与基础应用,高中阶段注重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通过知识、技能、思维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培育四位一体的人工智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