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讲述了科创板首个新药上市的企业益诺思的上市过程,以及其背后的行业趋势和生物药企的困境。包括益诺思作为CRO公司的特点,IPO收紧背景下其他公司的上市情况,以及生物药企的融资、并购和出海等出路。同时,也描述了中美股市的上市难度差异和药物管线对药企命运的影响。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益诺思成功上市的原因和时间背景
益诺思是科创板首个新药上市的企业,成功上市的原因在于其作为CRO公司在业务上的特殊性以及在国有大厂的背书和助力。此外,其在IPO收紧前过会,符合A股过会后敲钟上市的等待时长,也是其成功上市的重要因素。
关键观点2: IPO收紧背景下的企业上市情况
IPO收紧后,企业上市难度加大。一些类型的公司如CXO、IVD企业、销售费率高或有反腐风险的公司等上市希望渺茫。目前,已受理的IPO项目中,除非撤否,否则排队推进的节奏还算正常。
关键观点3: 生物药企的融资和并购情况
一级市场的融资直接受IPO影响。在不能上市的医药企业里,biotech的生存情况可能是最糟糕的。大部分biotech自身还没有盈利,又失去了融资来源,撑不下去就会大批倒闭。目前并购估值未回落,产业方很难接受。一些传统药企的创始人即将退休,企业面临接班换代阶段,可能给企业被收购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关键观点4: 企业在中美股市的上市难度差异
中美股市的上市难度存在差异。一些企业在美股或港股上市也有认知度不足、发行失败的风险。而A股由于散户多、资金量大、审核严格,上市企业估值更高。
关键观点5: 药物管线对药企命运的影响
药物管线可能是中国药企原创的,但海外合作方只是分享了管线的海外权益。国内IPO之难以及随之而来的融资和并购之难,决定了两边公司的发展预期和估值分化。
文章预览
韦晓宁 | 撰文 王晨 | 编辑 如今,多家生物制药企业、被套牢的投资机构,挣扎在IPO前夜。于是,在IPO收紧一周年后,首个科创板新上市的企业便格外引人注目。 它或许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此后科创板上市的企业模版。 9月3日,证监会2023年“827新政”宣告收紧IPO后,上交所科创板迎来了首家新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益诺思,一家CRO公司。 益诺思(InnoStar)的主要控股股东是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国药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千呼万唤始出来,大家迅速打量,捕捉到了这家企业的关键特点: 盈利、国资控股。 而在过去五年中,科创板上市的明星企业如百济神州、君实生物和基石药业,上市时甚至直到今天也未实现盈利——约80%左右的生物制药企业都是如此。高投入、高风险的生物制药领域,科创板一度是这类企业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