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心理
壹心理官微 | 关注心理公开课,每周听心理大咖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目录
今天看啥  ›  专栏  ›  壹心理

透过《再见爱人》:每个寻求改变的人,都是真正的勇士

壹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12-19 10:56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观看《再见爱人》时观众对伴侣问题的看法,以及个体在关系中的改变困难。文章引用了精神分析学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常常陷入痛苦的关系却无法离开,并介绍了如何通过觉察自己的客体关系模型来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文章还介绍了关于客体关系的课程,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关系问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观众在观看《再见爱人》时倾向于将问题归咎于伴侣。

弹幕中的言论反映出观众常常认为伴侣是造成问题的根源,而忽视了自身在关系中的问题。

关键观点2: 个体在关系中的改变困难源于对内部客体关系中坏客体的病理性依恋。

精神分析学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即使处于痛苦的关系中也难以离开,因为这种依恋是病理性的,个体难以放弃。

关键观点3: 客体可以被划分为外在客体和内在客体两类。

外在客体指现实世界中的人或物,而内在客体指主体内心对这些外在客体形成的心理形象。这种划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关系。

关键观点4: 改变的真正发生是个体内部的抗争过程。

从客体关系的角度看,改变是一个充满情感、认知和心理过程,每个寻求改变的人都需要经历内心的风雨和挑战。

关键观点5: 课程介绍关于觉察自己的客体关系模型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和觉察自己的客体关系模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在关系中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文章还介绍了相关的课程,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自己的关系问题。


文章预览

在看《再见爱人》的时候,总是有弹幕在发类似的言论: “XX太让人窒息了” “他配不上你,姐姐再找一个吧” “XXX真的是个渣男” “我肯定不会找这样的老公” ...... 这样类似的言论有一个 内在的逻辑: 问题在伴侣身上。 在《心灵的母体》一书中: “改变的困难主要源于个体对于内部客体关系中坏客体的病理性依恋,个体无法放弃这部分依恋。” 这让我们想到:经常看到一个人处于看起来很痛苦的关系当中但却无法离开,或者说人的改变为何如此之难,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3天快速吃透"关系"问题 每天60min从基础到实例 7步觉察你的客体关系模型 仅需💰9元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 在精神分析学中, “主体”与“客体” 的概念,至关重要。 主体通常指的是我们自身,即第一人称的视角。 而客体的概念则经历了演变: 正统精神分析将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