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通过结构设计克服了高效盐对流和局域热中的挑战,实现了高蒸发速率和优越的盐分排放。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吕坚院士及其课题组的相关进展,包括太阳能驱动水电同产应用、多材料3D和4D生物打印异质结构以及海水淡化技术的优化等。文章最后还提供了投稿和加入微信交流群的信息。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
介绍了一种有前景的解决方案,通过结构设计实现高效盐对流和减少热量损失,以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关键观点2: 吕坚院士课题组的研究进展
详细介绍了吕坚院士课题组在太阳能驱动水电同产应用、多材料3D和4D生物打印异质结构以及海水淡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键观点3: 吕坚院士的个人成就
概述了吕坚院士的个人简介和所获得的荣誉,包括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等职位,以及在本领域发表的多篇高水平论文。
关键观点4: 文章结尾的附加信息
提供了关于投稿和加入微信交流群的信息,以及邀请个人转发和分享文章的内容。
文章预览
点击上方 “ 蓝字 ” 一键订阅 太阳能海水淡化是一种有前景的解决方案,能够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因其成本低、环保且具备离网能力。然而,同时实现高效盐对流和局域热中仍然具有挑战性,因为快速的盐分对流往往会导致显著的热量损失。 本文通过结构设计克服了这一挑战:i) 通过合理设计喇叭花状毛细结构,将高温和高盐区域分离 ; ii) 通过在低温表面上设置低扭曲度的宏观液体通道,将高盐区域和体状水连接起来。宏通道中的盐度梯度被动触发对流流动,促进盐离子从高盐区快速转移到体状水中。同时,宏通道在空间上与高温区隔离,防止在盐分对流过程中热量损失,从而实现高蒸发速率 和优越的盐分排放,即使在高度浓缩的真实海水中也能实现。这项研究为盐分排放策略提供了新的见解,并推动了可持续海水淡化的实际应用发展。
………………………………